補助燃油車「汰舊換新」,衝擊國內的電動車產業

2020/09/21 11:27

電動車 SMAT 補助


受到武漢肺炎(COVID-19)疫情影響,民眾減少搭乘公共運具。根據交通部統計,2020年1~8月的機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成長6.2%。然而,電動機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8%,有別於往年電動機車逐年成長的趨勢。

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(SMAT)今(17日)舉行記者會,呼籲政府應以明確的政策,落實去年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「2030年新售電動車佔比達35%」。協會祕書長郭錦程批評,面對全球氣候變遷,推展電動車已是未來趨勢,「目前全球只剩台灣政府還在補助燃油機車。」他認為,現在補助的新型燃油機車10年後又會面臨空污、淘汰的問題。

2020年1~8月燃油機車新掛牌數量成長12%  電動機車卻大跌28%

為了減少化石燃料消費及碳排放,舒緩城市的交通、停車等問題,過去20年來全球積極推動大眾運輸系統。今年武漢肺炎席捲全球,為了減少與人群接觸,市場民眾對私人運具的需求量反彈,我國的自行車大廠捷安特、機車廠商都因此受惠。

根據交通部統計,今年1~8月的機車新掛牌達58萬3888輛,較去年同期增加約3.5萬輛,成長幅度達6.2%。若以能源別來看,燃油機車成長達12%,電動機車新掛牌量卻從去年的8.2萬輛,縮水到今年的6萬輛,明顯減少近28%。若以此趨勢推算,今年電動機車銷量恐怕迎來2014年至今的首次衰退。

郭錦程表示,電動機車的銷售量衰退,可能與政府補助縮水有很大的關連。相較於2019年,今年起工業局及環保署對新購電動機車的補助減少6000元,且汰舊換新購買新型七期燃油機車,也同樣享有環保署5000元補助及國稅局的貨物稅減徵優惠,讓消費者購買電動機車的誘因大幅減少,而2021年之後補助還會再縮水。

郭錦程說,台灣過去被稱為機車王國,造成空污問題,近年來電動機車、電池技術的突破,台灣有機會轉型為「電動機車王國」,可以進軍國際市場,結合能源轉型政策,也能進一步降低交通部門碳排放,「政府卻在轉型的重要時刻,取消新購電動機⾞的補助,更將燃油⾞納入補助範圍。」

郭錦程批評,「全球只剩台灣政府還在補助燃油車。」他認為,七期燃油車雖然空污排放較過往嚴格,但10年後這些燃油機車還是有可能「汰舊換新」,這樣的補助政策與國際趨勢相悖,也對國內的電動車產業造成不小衝擊。

業界批補助燃油機車「匪夷所思」  喊出2024年電動車掛牌破100萬台

SMAT理事長王健全進一步指出,因應全球氣候變遷,減少碳排已是世界趨勢,行政院在去年也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,提出《臺灣永續發展目標》,明定運輸部門的減碳目標包含「2030年新能源機車占新售比率35%。」

根據交通部統計,2019年的新掛牌機車達90萬量,其中電動機車佔比約18%,創下歷年新高,然而今年1~8月的新掛牌數量,卻衰退僅剩到10%,近乎腰斬。立信輪業總經理張楨彬表示,其中一部分原因與消費者趁著去年補助尾巴提前購買有關,「但另一部分原因也與某些政客操作錯誤的油車補助政策有關,這令我匪夷所思。」

立信輪業過去是傳統機車行,也是三陽、YAMAHA等燃油機車經銷商,張楨彬認為,電動車是未來的發展趨勢,透過綠能取代燃油,也留給下一代更乾淨的環境,因此從2017年開始轉型,不再做三陽經銷商,目前開設六家Gogoro的銷售及保養門市,積極培訓年輕的電動車維修工程師,未來也有持續展店的計畫。

張楨彬也指出,現在正是產業轉型的關鍵期,有別於燃油機車許多的零組件供應鏈都外移到東南亞,「電動機車有90%的零件仍是MIT台灣製造,對於維修保養的SOP、電動車的設計技術都有領先的優勢。」未來有望進軍國際市場。

 

王健全就說,政府對電動車的支持力道減緩,導致產業衰退,對響應政策投入電動機車的業者不公平,「台灣目前機車總量有1400萬輛,其中只有約40萬輛電動機車。」電動車產業仍在起步,政府必須持續電動車產業的輔導政策,並落實電樁等基礎建設,業者才能透過規模經濟達到損益兩平,站穩電動機車王國。

SMAT就串聯零組件供應商、品牌營銷商、授權保修門市等業者共同聯署,呼籲政府除了以正確的腳步朝「2030新售電動車佔比30%」的永續發展目標前進,並進一步設定短期目標為「2024電動機車破百萬台」。參與倡議的包含上游的全興工業、台林電通、大亞集團、裕電能源、Gogoro、台鈴工業到最下游的傳統機車行等70家各領域的廠商。

 

圖文參考: 環境資訊中心


關聯閱讀